English

野战机动医疗系统跻身世界先进行列

1998-05-03 来源:光明日报 记者王大龙、特约通讯员刘铭 我有话说

本报讯(记者王大龙、特约通讯员刘铭)军事医学科学院卫生装备研究所建所40年来,坚持为战备服务的方向,开展卫生装备各技术门类综合研究,从急救包扎器材到供血氧液设备,从担架到野战机动医疗系统,取得了287项研究成果,获国家、军队科技进步奖76项,获国家发明和实用新型专利18项,为我军卫生装备建设事业的发展起到了继往开来的作用。

1958年1月1日,中央军委和总后勤部签署命令,成立我军第一个也是迄今为止唯一的一个卫生装备研究所。张潜、胡宁、王家鹄、赵志坚、赵湘仁、阎风阁等我军一批年轻的军官从祖国的四面八方赶赴天津南开二马路,这里的几间不起眼平房,成为他们新的战场。

毕业于北京钢铁学院的张铁砚,1986年在云南前线由一线医院向直升机场后送伤员。在20公里的路程中,有两名重伤员躺在他们设计的附加设备上不时发出痛苦的呻吟。护士只好用一只手托住躺在中层的截肢伤员,另一只手拉住安全带一直站到机场。这一场面,使张铁砚愧疚地流下了眼泪,这一经历鞭策他为多减去伤员一份痛苦而潜心钻研。他主持了“运输车后送伤员附加设备”课题,设计出有减振、采暖、保温装置以及两用座椅箱后送伤员附加设备,其功能指标及减振性能接近国外同类装备水平。在云南、广西前线部队实战中使用,发挥了较好的作用,获军队科技成果二等奖。

在野战医院的手术台上,当医护人员正在为伤员手术时,突然停电将意味着什么?研制有电也亮没电也得亮的手术灯的任务落在了高级工程师谢瑞民的身上。在前线,他不知跑过多少野战医院,实验室里,他昼夜加班,连梦中,都在论证他的灯和电。终于,他研制出了多功能手术灯。他带着装备到老山前线,正好赶上一例外科手术,突然停电,他赶紧打开多功能手术灯,战士在这束“生命之光”的照耀下得救了。

为了解决野战条件下的用水和注射液用水,龚承元研究员和他的课题组研制出大型制液设备,可把河水、塘水转化成医用水。液体用在病人身上前,要在健康人身上试用。课题组的同志纷纷伸出胳膊,要求在自己身上试用。现在,他们的目标又瞄在把苦水、咸水转化为淡水。

山高可攀,天寒可御,唯有缺氧使人无法解脱,无力抗争,长期在缺氧环境下生活的青藏高原的官兵们,长年头痛、头涨,休克现象时有发生。卢万锁,这位曾在高原站过岗放过哨的实验师带领课题组多次上高原,采集了上千组数据,终于研制出了高原制氧机。1993至1995年,为青藏线上装备了24台高原制氧机,解决了千里运输线上“三站”部队和过往人员的医疗和生活用氧问题。

1996年10月,李若新研究员和项目组的同志研究出一套“野战机动医疗系统”,作为向第31届国际军事医学大会献礼的成果,赢得了来自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500多位外国专家学者的称赞。一位西方国家生产方舱的总裁,惊叹不已:他们苦苦研究多年未能成功的通道方舱难题,竟在这里被他们完美无缺地解决了。美国的军事医学专家参观完该系统后发出由衷的赞叹:没想到中国军队有这样先进的装备,没想到中国人能研制出这样高水平的方舱!赞美之辞并没有让李若新他们停住脚步,一套提供给我国政府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医疗分队的机动医疗系统装备正在完成之中。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